授课教师:郑玉
地点:肺病脾胃病科医生办公室 时间:2017年8月9日
参加人员 亲自签名:
讲座题目:“治病救人”与“治人抗病”中医特色探赜索隐
一、“象”与“证象”。
医易同源,重象。
《易经•系辞》:“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若明,莫大乎明。”。“是故,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相似之谓也。”。“见乃谓之象”,“兆见曰象”。“观物取象”,“象以尽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变言化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素问•五运行大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证象
所谓证象,是人体身心与四时的调节反应,它是以个体自觉和他觉所感知的生理、病理反应。即人体的客观真实可觉证象,或称“脉证”。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辨治依据。
二、重“证象”的研究是中医临证思维的精要。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临证经典思维。
关于“象”思维。
“唯象科学”——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国内系统论先驱钱学森生前认为“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是采取‘唯象’的思维,故可以把中医称之为‘唯象医学’。”
《中医药文化》上海中医药大学09年第五期,“论取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创造性”一文中述:“‘象’要比‘体’敏感,这决定了取象思维表达的预见性和生动性,同样是丰富取象思维的一个创造性特点。因为病邪在最初侵犯身体的时候,‘体’尚未形成实质性病变,而‘象’即可提前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象’提前发现不适,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我国古人就能够应用取象思维方法对客观世界有较为深刻正确的认识,这和它的创造性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中医学认为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思外以揣内”。《灵枢•外揣》“……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于灵兰之宝,弗取使泄也”。
“外”、“证”者,象之类也。
日•吉益东洞
理无定数,疾有定证,岂可以无定之理,临有证之疾哉?
仲景之为方也,法、方证相对也。
曹东义
证候不是肤浅的感觉,也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表现,证候是人体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湧现性。
陆广莘《“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中医最早重视生物边界的全信息效应是砭石疗法、推拿按摩,刺激局部和体表来影响内脏功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药物疗法,诊断思维、证候、药性都是物质作用于人身之后的主体反应。而我们现在的研究忘掉了人的主体性反应。
三、标本辨识的临床现实意义
《素问•标本病传论》: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正为本,邪为标。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得,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与虚实,大病乃成。”
人为本,病为标。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金三角思维。
吴佩衡先生《伤寒论新注.少阴篇》:
……升降自如,水火既济,故成为整个圆运动之动力。运动既圆,则邪去正复,回春而延年矣。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是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恢复其圆是医理,如此而已。
现代诠释
释“象”:
现代医学的转变
W•H•O《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75位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
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是把病治好的医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陆广莘指出
中医基础理论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之本。这个本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的自我健康能力的功能目标动力学。
中医研究要从以“病”为目标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发扬辨证论治的优势……不能将中医局限和降格为疾病医学。
西医肿瘤界提出
带瘤生存
西医肾病学界提出
带病延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罗卫芳等提出
人体内在卫生资源开发论
祝味菊《伤寒质难》
疾病种类繁多,一病而探出一种病源,一种病源而创制一种特效良药,仅为人类的一种理想。……病源繁多,本体唯一,病源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人体自然疗能,万古而不易。
以有限之精力,窥无穷之造化,愚公之志可嘉,庄老之趣未得也。
四、凭脉审证,辨证论治可轻乎?
张仲景《伤寒论•序》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灍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